2025年,中國適老化改造市場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爆發式增長。隨著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,60歲及以上人口突破3.3億,占總人口比例超23%,居家養老的安全性與便利性需求已成為社會剛需。政策層面,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補貼政策,商務部明確對適老化改造產品給予最高30%的補貼,多地試點“一戶一策”改造方案。在此背景下,適老化家居市場從邊緣需求快速晉升為萬億級賽道,家居企業如何精準布局、搶占銀發經濟先機,成為行業轉型升級的關鍵命題。
銀發經濟崛起:適老化改造的市場邏輯與政策紅利
中國老齡化進程呈現“基數大、增速快、高齡化”特征。2025年,僅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就突破5000萬,其背后是龐大的適老化改造需求。傳統家居環境中,衛生間濕滑、家具尺寸不適配、照明不足等隱患,直接導致老年人跌倒風險增加30%以上。而適老化改造的核心,正是通過空間重構與設備升級,解決這些“隱形痛點”。
政策端的強力推動為市場注入強心劑。商務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的家裝廚衛“煥新”政策,將適老化改造列為重點補貼方向,北京、江西等地細則明確對防滑地磚、智能馬桶、緊急呼叫系統等品類給予30%補貼。以北京為例,單戶最高補貼達5000元,直接降低了消費者決策門檻。此外,住建部計劃2025年完成200萬套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,配套50項以上國家標準,從頂層設計層面規范市場發展。
需求升級:從“功能安全”到“品質生活”的跨越
當前適老化改造需求已突破基礎安全范疇,向智能化、人性化方向演進。調研顯示,70%的老年人希望改造后能“獨立生活更久”,而子女群體更關注“緊急情況下的響應效率”。這種需求升級推動產品迭代:智能床墊可實時監測心率、呼吸頻率,數據異常時自動推送至社區健康中心;毫米波雷達監測系統能預判跌倒風險,聯動燃氣泄漏自動關斷裝置;語音交互系統支持方言指令,老人可通過“動口不動手”調節空調、窗簾。
市場呈現“啞鈴型”結構:高端市場聚焦全屋智能解決方案,如海爾智家推出的“三翼鳥”場景品牌,提供從入戶評估到售后維護的全流程服務,客戶滿意度達98%;中低端市場則以單品突破為主,如防滑地磚、助起馬桶等剛需產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90%的改造需求集中于存量房市場,老舊小區衛生間改造、走廊扶手加裝等“微更新”成為主要場景。
挑戰破局:產品、服務與生態的三重革新
盡管市場潛力巨大,但家居企業入局仍面臨三重挑戰:
1. 產品適配性不足:現有家居產品多以中青年群體為設計對象,如普通沙發缺乏硬質扶手,老人起身困難;傳統櫥柜高度未考慮輪椅使用者需求。
2. 服務鏈條斷裂:改造需跨設計、施工、售后多環節,但行業缺乏統一標準,導致“施工隊打洞破壞水管”“輔具與裝修風格沖突”等案例頻發。
3. 認知門檻高企:老年人對智能設備接受度低,子女則擔憂“過度技術化”影響使用體驗,形成需求錯配。
領先企業已探索出差異化路徑:
- 產品研發:居然智家推出AI設計工具,可根據老人身體數據生成個性化方案,施工周期縮短30%;惠達衛浴研發側開門浴缸,解決老人跨入難題,銷量年增35%。
- 服務創新:北京某企業建立“評估-設計-施工-驗收”閉環,設計師需完成老人行為能力測評,如測量坐高、抬肘高度,確保扶手位置精準適配。
- 生態構建:松下與兆泰集團合作建設適老化體驗中心,集成日本養老科技與中國本土需求,實現健康監測與智能生活深度融合。
未來布局:搶占銀發經濟賽道的四大戰略支點
1. 精準定位細分場景:針對高齡失能老人,重點開發智能護理床、自動喂食機等產品;針對活力老人,推出可調節高度的廚房操作臺、防眩光照明系統。
2. 構建“產品+服務”模式:從單一硬件銷售轉向全生命周期服務,如提供定期設備檢測、緊急救援響應,增強用戶粘性。
3. 深化政企合作:參與地方政府適老化改造目錄庫,如納入北京、江西補貼清單,借助政策杠桿快速觸達目標客群。
4. 跨界融合生態:與醫療機構、社區服務聯動,如將智能床墊數據接入社區健康中心,形成“監測-預警-干預”閉環。
適老化改造的爆發,本質是人口結構變遷下的消費升級。家居企業需跳出“賣產品”的思維,轉向“造場景、建生態”。誰能率先完成從設計標準、供應鏈到服務網絡的體系化布局,誰就能在這場銀發經濟浪潮中掌握主動權。畢竟,適老化改造的終點,不僅是讓老人安全生活,更是讓晚年生活“有尊嚴、有溫度”。
- END -
免責聲明: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宣傳資訊,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,與本網無關。文中內容僅供讀者參考,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。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,本網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。本網不承擔任何經濟和法律責任。